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怎么选择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怎么选择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如“士民”,是说士在民当中处于最高等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英”,但还有句话叫做“士庶”,就是说虽然他们在民当中等级最高,但仍然摆脱不了庶民这个群体。

这些人是不安分的人,也是积极要求变革,一心想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于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苦读书,然后游说君王,或者是仗剑天下建功立业。

前者如苏秦张仪,更早的有商鞅吴起。晚一点的有毛遂李斯等;后者有孙膑、庞涓、白起等等,更有甚者如专诸、荆轲之流也是此列中人。

这些人一旦被“君子”们相中,马上就会得到高官厚禄,其中的佼佼者动辄就是上卿相国大将军。由于有了这样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大,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必然提高。

于是,他们从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

有着无数的丹药的帮助,许昌哪里还会害怕和冷鑫竞争武力呢。许昌有着足够的信心,到时候,绝对能够死死的吃住冷鑫。

许昌和许杰对于这一点都很是清楚,因此,现在他们才能够忍住不对冷鑫出手,现在他们要是对冷鑫出手的话,绝对是两败俱伤的解决,甚至,最后他们两兄弟其中一个还会死掉,这样的结局,许昌和许杰哪里会接受。

老话不是在这样说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说,他们两兄弟有的是时间找冷鑫报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是一句俗语,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象报仇雪恨这种事,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

既然是俗语,就是大部分人会说能用,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做过多解释,但这句话有两个问题还是需要搞明白:一是“君子”所指对象的演变;二是为什么是十年,而不是更少或者更多。

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再来说为什么“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

换句话说,结仇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后果波及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报复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

就像伍子胥,杀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他要报仇,针对的却是整个楚国。这显然是他一个人不能办到的。要想达到目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国家,于是出走吴国,并帮助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让后者登上了吴王之位。

“君子”一词,现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君子也由少数地位较高的人转变为群体更大的有才德的人。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民、奴-隶。

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体事儿,奴-隶没有政治权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别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他们有能力却不掌握国家的命脉。有奴-隶土地用不着自己耕种。他们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够天,下不着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贵族和民这个阶层的那一部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