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不是万能的

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不是万能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第六感是凡夫的觉知。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六感没有稳定性。人在放松的时候,进入一种相对无碍的境界时,有时潜意识的漂浮物便会呈现出来,或者。我们对一事物专注到一定程度,这种凡夫的禅定也会使们得到第六感,前者就是业力。后者就是定力。

一般意义上的神通是禅定修习的结果,而在佛教里。禅定与智慧是不分开修习的,或者说。定慧的成就必须是共同的。

它说明荣---格认为,从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第六感是无意识运作出来的,而无意识是的运作,或者说一切心灵的事物的运作,乃至法界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变现,因此,第六感也是源出于第八识。

我们对于第八识的理解,要尽量从“含藏”和“功用”两个角度进行。它们不是实在体,它们是个过程,是象瀑布一样的过程,它们即是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它们又不是这个事物或多个事物。

第六感所知的事物,其实全出于我们的所说的“心”,自然,这个“心”不仅仅是意识,不仅仅是第六识,或者说它本质上不是意识。

我们日常“分析”的习惯在荣---格那里评价也并不高,而且,他认为西方是长于分析,这正是西方人的一个弱点,他甚至说哲学家根本不知道思维是什么东西。他说,“不能再继续奉行那种忽视无意识和心灵学存在的任何一种传统心理学的观念了。”

有一次,有个医生对荣---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疑问,请荣---格说清楚自己的直觉是怎么回事儿。荣---格非常坦率地说。自己没有方法描述这件事,对于病人的了知。很多时候就是直觉。

潜意识的漂浮物,有时是定力,有时是业力。也就是说,第六感有时是定力的结果,有时是业力的结果。

由业力可变现的是自地物质世界以及身体;由定力,则可变现他界的他地的物质世界与身体以及声、光等物质现象。

第六感是一种对潜意识的漂浮物觉知。人在某种业力中或在某种止定的境界中,可以感知与第八识种子相关的事物,但是,显而易见。第六感所感知的,一般是断断续续的,它没有稳定性。这是由于绝大多数的第六感不是在深度禅定中所得到的感知。

在现代心理学中,最深入潜意识研究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众所周知。精神分析领域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个当然是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分析的主帜;另外两个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家阿--德---勒和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作家荣---格。

在这三家中,对于潜意识分析最为成熟的是荣---格(jung)。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目前为止是微观心理学中最为令人激动的学说之一,是许多心理学家中走得最深的一个。

从他的著作中,我们也感到他可能认为中国的“道”与无意识有关。他说:中国人认识事物与西方人不同。比如在街上,许多人在走,中国人要认识的是:这街上许多人“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这“许多人”的整体是什么意思;而西方人则分析: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要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些什么人?荣格认为深入认识无意识需要学习中国的“道”,据说他自己也曾亲身闭关修习。

甚至有人专门研究他的观点与西藏密教的关系,他的关于“原型”,关于“无意识”的许多观点。确实与佛教的许多修学方法有相通的地方。

不过他说,他的心理学只是理解人的心灵的一种观点。仅是一种观点而已,他同情宗教但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宗教。

具有分析能力的,在佛教的学说里,主要是第六识,而无意识不属于分析这个范畴,因此无意识是除第六识外的集合。

从这一点也可以肯定,第六感它肯定与第八识有直接的联系。

在荣---格的著作中,潜意识称为无意识。他说:“意识这一心灵现象是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决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

“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荣---格特别强调用直觉来发现无意识,他在自己的医学实践中也常常如此行事。荣----格认为,无意识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

如果从这一点讲,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内容。

那么无意识是如何漂浮到意识中来的呢?对此,荣---格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

不过我们从这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在这里,他用了“产物”这个词,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