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铁血宏图 > 第613章 所为何(第一章)

第613章 所为何(第一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部分钱被用来认购政fǔ发行的国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是企业表示爱国的一种举动,而对于他们来说,对于那些企业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打的稀烂的世界,他们发现在英国人的殖民地上,遗留下太多的数之不尽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等待着他们去接受,去接管。相比于其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战争带来了新的机遇,殖民地的矿山、土地,相比于其它,这样的投资才是回报最为丰厚的,军事管制当局的支持下,那些人用低的可笑的价钱,就买下了许多最有潜力和前途的矿山、地产。

在这个过程之中,权力与金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就连监督的官员也很无奈——对于那里的监管是一片空白,而且勋贵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为了支持帝国的事业”

在这种“支持”之中,那些银行、企业将自己的触角从本土一直伸到了海外,他们都在默默地构建着一个新的殖民地,他们的这个殖民地不同于帝国殖民地部所管理的殖民地,但是殖民部却离不开他们,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因为殖民地部需要这些银行在殖民地构建立金融,需要企业在那里建立一定的工商业基础,有了金融与工商业殖民地才会繁荣,才能够显示出帝国治理下的变化。

在心里嘀咕一声,朱宜锋又一次看了一眼那张报纸,尽管他有些担心,但是他却没有任何心忧之处,因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政治,至少在中国,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

或许民众国民意志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政fǔ在未来不得不让出一部分权力,但是对于皇室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坏事。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政fǔ的权力现在是自己在控制它,但是在将来,可以用国民去制衡它,至于那些所谓的“贵族”……他们当然也是王朝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他们同样也需要制衡,

冷笑着,朱宜锋像是想起什么一样,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情报局的一些报告,在过去的五年间,因为中华朝对土地的限制,使得那些新朝勋贵们,无不是纷纷投资实业,投资金融业以及工商业,尤其是前者,国内所有的银行,除了帝国中央银行之外,其它的官办、‘私’营银行之中,都有新朝勋贵的股份,他们通过对金融业的控制,影响着工商业。

对于新朝的勋贵们的这些行为,朱宜锋一直都是持以默许的态度,就像在武昌的时候,他千方百计的将督府上下的官员与督府的利益结成一体一般,殖民地的封地不过只是一种利益捆绑,至于现在,他们对金融业、工商业的投资,同样也是一种利益捆绑,只有将他们的利益与金融工商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他们才会支持新朝的新政。

确实,正是得益于他们的支持,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他们对保守派的打击从来都是不遗余利的,就像在旧时代,官吏们千方百计的保证土地利益一般。而这一切,无不在刺‘激’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他们的竭力支持,才使得国内的工商实业有着一日千里的进步。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

军人流了血,但是大企业和大财团得了一切。

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当年湖广等地的商人随着义军的脚步进入全国各地,最终成长为全中国最为成功的商人群体一样,现在,那些企业同样也在追随着帝**队的脚步,将他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国人不是不擅于经商,一但有了良好的环境,国人立即会展现出他们对商业的天赋。但是在国力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而迅速增加,中华朝的财政收入在短短五年内,就增加数倍的同时,勋贵与商业的结合同样也显‘露’另一方面的弊端,尤其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更是如此。

闭着眼睛的朱宜锋的脑海中闪过了一张张文件、表格,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数字、条文,渐渐地,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他的眼前变成一幅似乎真实存的图画和故事:

战争爆发之后,在国内金融界的支持下,总额超过五十亿元的债券一共分成三期发行,而这些债券发行之后所筹集的五十亿元资金,则是在军事拨款和推进工业的旗号下,被分别使用。

这些钱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迅速转到国内数百家企业的身上,当然,那些企业主是绝对不会把钱锁在保险箱里,金钱的威力就在于它的流动。企业家们立刻用它们购置机器,增加工厂产能,同时他们还会试验武器,招聘更多的工业,转产有利可图或利润丰厚的各种武器,以满足突然膨胀的军事需求。

但是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普通人所能想象中的那一部分,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还有一部分钱——那些企业的正常的利润,并不是都投在新武器的研制或者工业生产的扩大上。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