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识宝 > 第十四章 专家和元青花(下)《改》

第十四章 专家和元青花(下)《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元人蒋祺的《陶计略》就有这样的记载:“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刘胜看着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徐春平有些好笑,鉴定水平不够,对于元青花的起源特点倒是知之甚详,也不知道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

“妈,又演《还珠格格》了吧,你还不快看?”刘胜最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对着自己的老妈说道。

“播什么播,听听人说的。”老爸在家里就是一个独裁者,向来是说一不二。

“狗屁的元青花,就是一件现代仿品,还有脸在电视上吹了,花了三十万还说是三万块,真是见过不要脸的,还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刘胜撇撇嘴,他对于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专家最为不屑。

看着饭桌上异常丰盛的菜品和父母陡然间发现已经花白的头发,刘胜感觉眼睛有些湿润,京城距离平城仅有百多公里的距离,如果不是这次回来为老师取五十名珍,恐怕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记得去年,姐姐曾给自己打电话,听说自己春节没能吃上饺子,父亲自己在一旁偷偷地抹泪,自己却无动于衷,想起来是多么的惭愧啊,今年春节无论如何也要回来过年。

“看平城天气预报。”

父亲有着十几年种植大棚蔬菜的经历,最为关注的就是天气问题,即使现在生活好了,早已不用他劳作奔波了,还是改不了十几年遗留下来的习惯,看完津门的天气预报,还要看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最后是平城或者石县的天气预报,一大段流程下来,也只有他自己还是那么的津津有味,其他人早已不胜其烦了。

“观众朋友们,现在插播一段刚刚收到的新闻。”

“啊。”

老两口子顿时有些目瞪口呆,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眼界并不宽阔,虽然听说过那里有骗子,这里扶个倒地的老太太遭人讹诈,头一次经历这样的事,顿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他们买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火气重的吓人,也不知道是他们集体瞎眼了,还是怎么地,居然拉着人家摊主到银行转账了。白瞎了那满肚子的学问,真是学到狗身上去了。”刘胜漫不经心地说道。

浓重的平城味的普通话,僵尸级别的化妆几乎是平城电视台万年不变的传统,即使这样刘胜还是觉得万分的温馨。

“最新消息,来自省博物馆的专家徐春平教授,徐三万教授,在刚刚结束的平城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以三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件元青花折枝莲纹大罐,据悉价值八千万元。”二十几都没换的女主播几乎背书似的,不带一点儿感情的公布道。

“这次能在平城艺术品交易市场出现元青花这种重器,表明我们平城县的艺术品市场已经一跃成为全石舫地区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我们平城县今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画面上出现了肥头大耳的文管局刘局长站在那件所谓的元青花旁边侃侃而谈,大有赶超马季的‘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

“呵呵,我从没想过能在平城县发现元青花这种重器,看来说明我和平城县有缘分,看来我要多来几次平城县了,不过平城县的父老乡亲们到时候可别赶我···”徐春平在电视上首先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然后煞有介事的开始介绍起元青花的基本知识来。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到彩瓷新时代,以雄浑富丽,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著称,虽然与华夏传统的审美观大相径庭,但深受西方世界的喜爱,从而成就了景德镇这一名不转经经传的制瓷小镇,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制瓷中心。”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