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唯我独裁 > 第197章 雷击炮的诞生

第197章 雷击炮的诞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辰浩点点头,道:“开始!”说完,他拿起望远镜看向远处的目标。

目标是三个红旗,分别位于100米、300米和500米处的小土坡的反斜面上,做这样的试射安排,就是为了测试雷击炮最大的优点,几乎没有任何射击死角,弥补步兵炮的攻击盲点。

“开炮!”

随着一声令下,三门雷击炮炮手同时松开手里的雷击炮弹,并侧射抱头捂耳。

“嗵嗵嗵!”

雷击炮,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迫击炮。只不过,当年是外国人发明的,称其为迫击炮。如今王辰浩率先研究迫击炮,本着他个人的自尊心,他将其命名为雷击炮,以后各国出现的类似火炮也都将会受到中国的影响,按照中国的命名方式继续称雷击炮。

纵观雷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雷击炮的雏形。但世界第一门真正的雷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曰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曰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曰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曰军,打退了曰军的多次进攻。

王辰浩深知雷击炮的优势,一是其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反斜面)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二是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三是质量轻,体积小,机动姓强,中、小口径雷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四是结构简单,艹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可以说,作为单兵补充火力,雷击炮的作用是巨大的。王辰浩既然知道雷击炮的巨大作用,自然不会放置不管,何况用不了多久就会跟俄国爆发战争,他不敢确定俄国人不会发明雷击炮,与其让别人先发明雷击炮攻击自己,不如先发制人更好。

对于罗森博格等火炮专家们来说,王辰浩当初告诉他们关于雷击炮的原理后,他们一点即通,此时已经陆续设计出三款不同口径和倍伸的雷击炮来。

随着三声雷击炮所特有的发射声音,三发雷击炮弹飞出炮膛,在空中划出三道弯弯的弧线,啸叫着射向远处的目标。

“嘣嘣嘣!”

试炮场,罗森博格亲自指挥,十几个试炮技术人员陆续架好三门雷击炮。分别是51毫米、82毫米和107毫米三款雷击炮。这是按照王辰浩的要求,将雷击炮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不同用途的型号。

他们的结构相同,就是口径不同而已。由炮身、炮架、座钣及瞄准具四大部分组成。炮身可根据射程的远近做不同的选择,三种口径的炮身长在750毫米~1524毫米之间;炮架为两脚架,可根据目标位置调节高低和方向,携行时可折叠;座钣为承受后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时与两脚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雷击炮体的作用;瞄准具为光学瞄准镜,刻有方向分划和高低分划。

三款雷击炮完全按照王辰浩的构想设计的,基本上符合王辰浩的要求。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当前的光学瞄准具结构臃肿复杂,罗森博格为了降低瞄准具的重量和大小,不得不做了最简化处理。尽管这样,三款雷击炮安装的光学瞄准具依然块头很大显得很碍眼,而且结构粗糙,士兵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可以使用这种瞄准具。

“大人,请下令试射!”

罗森博格准备好后,向王辰浩请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