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唯我独裁 > 第360~361章 中华帝国辉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第360~361章 中华帝国辉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以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已经都在准备应对双方爆发大战的可能,但是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一旦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大战,规模和时间都远超他们的想象。英国的军事家们认为,欧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战争时间半年就够了,而德国的军事家们也对此赞同,也认为最多不会超过一年时间,德国就会把法国打趴下,迫使法国再次割地赔款。

双方都认为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样军备竞赛下去,未来十年肯定得爆发大战,但是同样他们也没有预料到双方大战的时候已经临近了。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列强之间以及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

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一点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华帝国的皇帝王辰浩对这类事情乐此不疲,到处煽风点火,给列强们之间制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大战还将1914年爆发,但他可以制造条件,让一战爆发。因此王辰浩带领下的中华帝国政斧分别在苏伊士运河、巴尔干半岛、北非摩洛哥地区给欧洲列强们埋下了炸弹,至于哪颗炸弹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会尽力去创造条件。

另外,中华帝国连续两次在美国圈地卖石油,导致美国国内大量涌现石油开采公司,造成美国石油开采泛滥,原油的价格非常低。而中华帝国在美国保留了十二个大型油田的开采权没有出售,自行开采成本低,石油源源不断输往中国,所以国内没有必要开采本就不富裕的石油资源。当然,现在石油应用还不广泛,还没有达到取代煤炭的主导地位,因此就更没有必要了。

自1901年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登基后,中华帝国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最后完成。统一后的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原因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统一中央集权,赶走了外国势力,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俄国、曰本、英国攫取的几十亿战争赔款和从美国“抢劫”来的巨额石油资金所得,用于发展国内轻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国内六大工业基地的陆续建立完成,构成了重工业、轻工业的综合发展基地;国家铁路、公路网的打造完成,形成强大的工业运输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华帝国的产业革命较晚,易于接受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华帝国在皇帝王辰浩的英明指导下,以美国资源工业模式和德国科技工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中华帝国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19世纪最后五年,中华帝国快速完成产业革命后,到二十世纪前十年里,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跳跃式地发展起来。1895—1910年间,钢产量由不到1万吨增加到2530万吨;煤产量由310万吨增加到5.4亿吨;铁路线由约100公里增到42万公里。冶金锻造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电气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矿石开采业、纺织生产业都有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华帝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1906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895年,中华帝国有1个垄断集团(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团),1900年增加到20个(王辰浩登基后为了笼络部下,将一部分北洋集团产业分给心腹手下人经营),1905年约有1250个,1910年已达6600个。垄断组织控制了工业生产,形成中华帝国经济生活的基础。20世纪初,直隶煤炭公司垄断了全国煤产量的一半;帝国钢铁集团(直隶钢铁公司)控制了中国全部99%的钢铁生产工业;在军事工业方面,北洋兵器重工占据统治地位。在化学、电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新工业部门,从一开始就由垄断企业经营。随着工业垄断组织的发展,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燕京40家银行控制了全国资本的83%。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例如,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中华银行(美洲银行)拥有资本42亿龙币,控制着14200多家工业企业。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形成,标志着它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不过,中华帝国拥有63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海外领地,拥有4.32亿人口,有着强大国内市场,暂时还不需要对外扩张。

王辰浩很清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必将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王辰浩也就顺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早在1907年,萨洛尼卡成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活动的中心,统一进步协会积极在马其顿各地建立支部,特别注意在当地驻军的青年军官中发展组织,并着手在农村建立游击队。同年12月底,里扎派的统一进步协会、萨巴赫丁亲王的个人主动和地方分权联盟、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会等组织的代表在巴黎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以根本改变现存制度,建立议会制。

在他们的背后,除了有英法俄三国的影子之外,中华帝国首次参与其中。

原来,中华帝国为了获得土耳其帝国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产油区,多次要求土耳其政斧允许中华帝国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湾地区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土耳其帝国婉拒。

中华帝国很冷静的闷头发展经济,王辰浩就等着欧洲爆发世界大战,那时就是中华帝国快速夺取世界经济中心的时机。

显然,中华帝国对欧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欧洲爆发大战的速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使得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

1905到1910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同时,德国总参谋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