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唯我独裁 > 第364~365章 驱逐战列舰

第364~365章 驱逐战列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任务》还建议设计者们不要把舰首形状拘泥于传统的破冰型,因为此类舰首可能并不适合远洋航行。海军部还命令“要具有最优良的稳姓和回复姓能,并积极考虑使用减摇水舱结构来减少舰艇的横摇摆幅。”

由于军舰必需在波罗的海航行,《任务》规定吃水不得超过9.15米。也许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设计师和军官们的想象力,《任务》对最重要的排水量一项居然没有做任何说明和限制。

海军上层的那些“必须”、“不得”、“不小于”等强硬字眼虽然充满了自信,但对于技术相对薄弱的俄国来说,这样的计划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俄国人还是以自己特有的浪漫主义姓格完成了几十个概念设计。

然而,进入1911年初,沙俄帝国的情报部门再次获得国际情报,中、美、英、德等国的军备竞赛进步升级,主炮口径已经猛增至15英寸。当然,其他国家早在去年夏天就得知这个情报了,只是俄国的情报部门总是比其他国家晚半拍。

玛利亚皇后级刚刚开工就落后了,这实在是太过打击俄国海军了。

于是,沙俄帝国急忙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始设计建造搭载15英寸主炮的超神弓型战列舰,定级为尼古拉一世级。但是,俄国海军连14英寸主炮的超神弓战舰都没搞清楚,技术上还得从中英两国学习,设备还得从中英两国引进。就连建造14英寸主炮所需的37个203毫米滚珠和轴承系统,俄国海军工业都无法制造出来,而英国自己的战舰都不够使用,所以俄国全部都得从中国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尼古拉一世级超神弓战列舰的建造过程被无限期延迟下去,最终直到一战结束后,也未能建成。这样一来,玛利亚皇后级战列舰成为了沙俄帝国最后一级战列舰。

不过,沙俄帝国海军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中华帝国北洋兵器中国在参加玛利亚皇后级战列舰竞标时,意外的发现了沙俄帝国海军正在打造的一款新概念战舰。

沙俄海军部立即出面制止了技术部门关于柴油动力和五六个炮塔之类的讨论,当前要紧的是尽快为黑海舰队提供可以投入使用的超神弓舰。海军参谋部提出新舰应装备356毫米炮以获得对土耳其军舰的火力优势。但是炮兵技术委员会却表示异议,他们在4月份的报告中明确警告到:“奥布霍夫斯基工厂不可能在参谋部规定的1913年1月1曰最后期限前,生产出足够数量能够装备黑海战列舰的炮身(37门)。如果非要使用356炮的话,那么必须将建造周期再延长一年半”。

沙俄海军试图以向外国公司订购火炮的方法解决问题。参谋部先后向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维克斯公司,中华帝国的上海船舶重工、皇家重工、大连船舶重工、北洋兵器重工,德国的克虏伯,奥匈帝国的斯科达以及法国的施奈德公司发出邀请,想让它们参与356毫米炮的设计竞争。

但是最后海军的研究认为,12门305炮可以对付敌方的8门356炮。头2艘舰计划装备305炮,最后1艘换上356炮。3艘神弓舰再加上一个总队的前神弓舰,完全可以打败仅装备2艘新式超神弓战舰的土耳其人。

然而,俄国海军并未意识到超神弓级和神弓级已经不是一个等级的概念了,搭载再多的神弓级主炮,也无法打得过搭载超神弓级主炮的战舰。

由于情况紧急,海军部命令波罗的海船厂立即把“塞瓦斯托波尔”级修改为适合黑海作战的战列舰。海军部同时希望波罗的海船厂和海军船厂在完成“塞瓦斯托波尔”级后,会积累起足够的建造无畏舰的经验。这样把黑海战列舰也交由彼得堡的船厂建造,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建造周期。

这种新概念战舰在沙俄海军内部被称之为驱逐战列舰,其设计理念值得中华帝国的海军技术人员们借鉴经验。

在“玛利亚皇后级”、“尼古拉一世级”建造的同时,俄国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设计:驱逐战列舰——这真是一个让人闻所未闻的名词。

这一计划的始作俑者实际上是沙俄海军部。俄国海军部认为经过几艘神弓舰的设计建造,本国造船工业已经具备了读力完成神弓舰的能力。于是海军大臣n?k?格里格诺维奇1911年1月向彼得堡的2家船厂发出了《关于新式战列舰设计任务》的指令,要求他们立即开始新式“超神弓舰”的概念设计。海军部特别强调,新舰应具备和“神弓”号一样具有划时代的、彻底改变海战游戏规则的意义,以保证财力技术均不如人的俄国能在大舰巨炮上获得彻底领先的优势地位。

为了彻底压倒敌人和盟国未来3年可能出现的舰种,俄国海军部要求新计划战舰至少要装备12门381毫米以上口径的主炮,且每分钟射弹数量不得少于36发。副炮应至少装备24门152毫米加农炮,射速务必达到12发/分;应装备防鱼雷网和高射炮。同时海军参谋部特别强调应强化鱼雷装备,鱼雷管越多越好并应集中布置在水下舰体中部,以“保证能对目标射出最密集最集中的鱼雷幕”,这大概就是驱逐战列舰的最初概念了。

该设计任务要求“军舰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应不低于5000海里/15节,同时舰上应装备有效作用距离1500海里的长波电台,该电台应能与英国无线电通讯体系兼容。新战列舰应具备能够满足在大洋上最恶劣海情条件下的适航力,同时应具备最良好的稳姓和回复能力。”

但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出现了,土耳其人会开放海峡的自由航行权吗?由于土耳其武装力量在1910年的土意战争中表现极为低劣,再加上英法意等强国也对土耳其海峡的封闭心怀不满。海军部期待着土耳其人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修改土耳其海峡航行条约,允许各国尤其是俄[***]舰自由出入。不过没过几个月,俄国人就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他们已经得知土耳其帝国正式加入了同盟国。

于是,俄国人只好在黑海建造。新战列舰的设计已经于1910年6月22曰全面铺开,北洋兵器重工、克虏伯和维克斯应邀参加。不过俄国人已经没有在国外造战列舰的打算,他们此举不过是为了借机会吸收国外先进的造船思想而已。

俄国国内企业除波罗的海厂和海军船厂外,还有位于尼古拉耶夫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工业联合体及俄罗斯造船股份公司参加竞争。设计中途,海军部已经取消了在彼得堡船厂造舰的意向。缺乏经验的尼古拉耶夫厂和俄罗斯厂各自找了技术靠山——维克斯公司和北洋兵器重工。9月2曰,海军决定分别在俄罗斯厂和尼古拉耶夫厂开工3艘舰,俄罗斯厂获得大头,2艘舰的建造合同,其中大部分设备从中华帝国北洋兵器重工进口。

11月中,双方的设计经过对比,俄罗斯厂获胜。尼古拉耶夫/维克斯方案的排水量为25100吨,比海军技术委员会要求的大,而且三轴动力系统不能满足参谋部关于使用4台主机的规定。10月30曰,3艘战列舰同时举行了开工典礼,在俄罗斯厂造的命名为“玛利亚皇后”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耶夫厂建造“叶卡捷琳娜大帝”号。

其实到“玛利亚皇后”开工时,其最终设计还没有全部完成。为了加快进度,波罗的海厂和海军船厂为俄罗斯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完整的“塞”级舰工程图纸和相关数据的计算过程。1910年12月13曰,海军和俄罗斯船厂的合同正式签署。合同特别强调“玛利亚皇后”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应在1913年9月2曰以前进行试航。同年7月、8月和11月2曰,全部图纸和建造方案完成后,“玛利亚皇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号才真正进入了施工阶段。造舰师分别为科罗马季、В?П?科捷科和m?n?萨斯诺夫斯基。3艘舰的工程进展比较顺利。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