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297章 老银币耍牛虻

第297章 老银币耍牛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老段的发言不留半分情面,等于是全盘推翻了分镜稿的设计,王威三人脸上的笑容瞬间消散得干干净净。

会议室众人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因此分镜过得很快,王威简单说明十几分钟就讲完了。

跟陈一鸣脑海中的原片相比,王威的处理要更加明快一些,这里的明快不是指画面风格,而是叙事节奏。

音乐的节拍可以反映情绪,四二拍跟四四拍相比,哪个更快乐一听便知。

电影的节奏同样如此,王威的叙事就有些赶,单一场景呈现为一种繁复琐碎的风格,特写和跳切比较多,限定时长的前提下,就显得内容过于饱满,观众的眼睛恐怕会跟不上趟。

这种风格让陈一鸣想到了前世的《谍影重重》系列。

分镜是剧本的平面可视化呈现,一整套分镜稿连在一起,就是一部连环画形式的电影。

订下一周后的集体试镜,演员部分告一段落,王威开始讲解最新一版的分镜。

其实华国大多数导演都没有给演员看分镜的习惯,顶多是讲戏的时候拿出来作为辅助工具,毕竟传统观念中这属于导演的自留地,不可能征询演员的意见。

在陈一鸣的剧组里,台前和幕后是并重的关系,他这个导演从不自诩为不可冒犯的权威,演员和摄影对分镜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他都愿意试上一试。

据其介绍,这已经是第四稿了,导演组内部总算是基本达成一致,老段从帝都大老远跑过来,就是来一睹为快的。

显然这路子有点儿跑偏,《非常嫌疑人》没多少动作元素,全程都是言语交锋,镜头数过多给陈一鸣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

果然段一宁开口了,“王导,我不知道实拍的时候镜头是否还是这样跳跃,但作为演员,我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友善。

抛开团伙作案的段落,只谈审讯的戏份,区区两个人的场景,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镜头数吗?

像338页的这几个特写,先是眉毛,再是手指,然后跳切咖啡杯,再回到面部大特写,按照剧本,这里包打听言语诱导警察相信了答案之下的另一个答案,我的表演设计跟你的镜头调度格格不入。

我认为,这场戏的主角只有我和警察两个人,是完整的两个人,彼此的反应都应该尽可能一丝不漏地呈现给观众,这样每一个伏笔才真正具有其意义。”

不过王威属于自学成才的野路子萌新,陈一鸣拍《木兰》时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时间一长就被“带歪”呃。

段一宁属于三人暂时只能高山仰止的存在,陈一鸣身为双金大导演都虚心求教,三个小年轻自然摆不出导演的谱。

画工精细的导演比如许可,一叠分镜稿就是一部电影,实拍的时候幕后团队完全可以照着布置,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特别是《非常嫌疑人》这类剧情片,特效镜头很少,分镜稿就更加写实。

王威拍广告出身,画工尚可,分镜稿不是火柴人风格的简笔画,还是能看出不少东西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