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清拆迁工 > 第293章 币制改革

第293章 币制改革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为避免因甲午战争而带来的镑亏,清政府解释与列强望使用白银归还债务,但各国强并不接受其要求。即使列强接受“还银”的要求,仍无法根本解决镑亏问题。因此,为了彻底解决镑亏问题,摆脱财政赤字,清政府需要另寻方策。

事实上当时的银价问题并不只是生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也存在类似问题。那时日本、墨西哥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货币使用国家过日本人知道银的磅亏问题后,顶着被英美剥削的情况下刻进行了金本位制改革,如今已经很有成效了。

墨西哥政府担银价会持续下跌想使用金汇兑本位制来推进本国的币制改革。同时清政府维新派见日本的改革以有成效,加之张云飞奏请币制改。为此,说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同意改革。这时,墨西哥政府也来说服清政府月与清政府一起向美国政府递交了照会和备忘录,希望美国为两国顺利实行币制改革提供帮助。

关于金储备问题,精棋以金储备最多相当于新币总额的新制稳定以后,则为1—15%左右。既然当时中国的银库存大约铸造新币17亿枚左右就可以替。而且,在初期新币只试用于省的1亿人口中,按照每人4元左右的比例来流通,初期的金储备总额只要133亿就够了。

为了筹备金备,可以利用铸造差益、捐纳、外债等实现。特别是为了外债的调配,需要适当的抵押。抵押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关税收入的增加、鸦片、酒等的专卖利权。

好在,张云飞目前已经不再是独自奋斗的人了,有了盛京内阁这个小朝廷后,很多大事都不需要张云飞亲自出面解决,而是会有内阁总理大臣唐绍仪或者其他阁臣出面解决,亦或者张云飞在背后遥控。

作为一个准国家政权,领导人之间的会面就要讲究对等原则了,不是任何级别的人都能直接跟张云飞见面了。因此,张云飞在正式会见美国总统特使精棋先生前,先由总理大臣唐绍仪和财政大臣张二人分别与之见面会谈事宜。

精棋先生原本是应康有为的邀请,来到中国帮助维新派推行金融改革的。当初张云飞奏请朝廷全面实行金本位制的金融改革一事,如今也有了消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难得一致的都赞成实行统一的货币体制改革,这倒是令张云飞喜出望外。

20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年和“法币改革年以前,中国近代的货币制度处于“历史上罕见的币制混乱”状态。当时中国国内的货币种类已是举不胜举,世界各国都有关于东方古国为何总量gdp占世界六分之一,但是大清财政却只有区区一千万英的岁入的论文和学术报告,其中有“中国财政之弊始原于u法之未备”的说法,就是说大清王朝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清廷财政税收严重失衡,除了在于币制的紊乱外,还在于国际银价的不稳定性。中国是银、铜都严重缺乏国家,可是却采用银铜本位制的金融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金融专家们无法理解的话题。

地丁钱粮的增、矿山利权、铁路、由部新设各种租税等等。

精棋意识到清政府不可接受调配更多外债的主张,因此强调在中国还有能够开的税源,而用此不难调配新外债。如果清政府用外债来筹备金储备,实施金汇兑本位制,所的款项,比实施银本位制,每年可节省新币即使不想引进外债,虽然会拖延改革的度,但是也有实施金汇兑本位制的可能。

他对方案的费用也进行了推算。总之,精棋认为,为了筹备金储备所必须引进的外债的抵押并不是不具备的,即使不引进外债也有可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革。并且与银本位制相比,金汇兑本位制的费用更少。

不过还没有等到维新高兴两个月,当美国金融货币改革专家精棋来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帮助朝廷改革货币制度时,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19纪70年代以来银价长期下跌,至20世纪初已展为暴跌。对国际汇兑来说,国朝币制基于银本位制,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与中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上是根据国际银市场上的银价格用金本位货币表示来决定的。国际银价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呈下跌趋势,如以英镑来兑换的海关两的价值年的7975便士下跌到1898年的3112便士十多年间跌落了609%。

银价长期下跌是因为十九世纪七八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银货币铸造渐减少,而世界银的生产量却持续增加。同时在19世纪9代中后期,日本、俄国等纷纷放弃银本位制而采用金本位制,进入十九世纪最后几年时,美国停止收购白银,大规模向国际市场抛售白银,导致金银比价达到了历史最低点1

银价的暴跌使清王朝的财政陷入了更为危险的状态,虽然甲午战争没有赔款是却因跟日本打仗消耗掉高达九千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这些经费都是各省督抚借巨额外债来的钱,而还债的话,列强规定需要用金来支付。

到月,国朝金融专家红顶商人盛宣怀推算,清政府亏每年将达到760万两。这种情况下随着银价的继续下跌而加重,早晚会让清政府的财政“宣告破产”。清政府的岁入为8820万两库平银岁出却为9112万两,赤字已达30两,故这种担心并非人忧天。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