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海上马车夫 >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一百九十七章 纺织工业革命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一百九十七章 纺织工业革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辽东都督府统一采购十成品生丝和成品丝绸,起初受限于人数和生产力水平,数量不大,但是随着老百姓的认可,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庞大。显然这些东西是不是卖给国内的,因为无利可图。生丝和丝绸都将运往南洋和美洲,再经过各国商人转手到欧洲和非洲,产生巨额利润。

然而,贸易必须是双向的才能长期发展下去。一味的入超将会导致国内物价飞涨和老百姓越来越贫穷,必须相应的进口外国货物 平衡贸易顺差才可以。

大明的越来越贫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贸易顺差问题。大明每年出口无数货物,这无疑赚取了国外大批的金银。然而金银流入大明之后,便不再流出。使得大明不断的流出民生物资,导致大明国内物资越来越匿乏,加上白银流入产生货币贬值,使得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相反,欧渊西班牙、葡萄牙等帝国的白银却是白赚的,因为这些白银都是通过殖民掠夺来的。白银的大规模掠夺,就导致了白银作为货币的产量远远的高于同时期的物资生产。

大明人向来喜欢收藏金银。白银流入大明之后,很难流出,甚至国内流通都困难。白银无法作为货币单个来流通,那么随着大明国内的物资不断的外流,而白银又被官宦巨商把持。无法流入老百姓手里。朝廷开支使用白银,那么收税就要用白银,老百姓没有白银却要折成白银缴税,官员还要从中抽取火耗小导致白银价格飞涨,于是把持白银的官员和巨商更加变本加厉的把持白银,导致大明的金融陷入了死循环当中。

如今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荷兰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很快英国也将要开始。

那浩楠自然不喜欢封建落后的社会制度。更不喜欢被满清占据。变成奴隶社会,因此那浩楠决定帮助大明帝国走上资本主义帝国时代。

工业革命必须要前进,但是邓浩楠不会像英国人那样进行圈地运动来血腥的逼迫社会结构变迁。他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像法国和荷兰那样走温顺的工业革命道路。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对坊织业的工业化改革,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

工业革命体现在对机器的使用,于是那浩楠就对仿织行业的仿织机进行了改革。悬赏两千两白银,对改进仿织工具的人进行奖励。这无形当中从仿织行业中派生出来的一类人,他们专门靠着发明仿织车来赚钱谋生。对于这类人。那浩楠专门成立了辽东都督府科技部,吸收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加盟。这些人不是吃干饭的,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给大明的仿织行业带来的巨大的动力。如缭丝工艺中的“连冷盆”法。“一人执费,以供二登二盆之水。二人直备,专打丝头。二人直盆主绳”这种二乘绳车五人共作的方式,不仅可将煮茧和抽丝分开,控制水温,保证丝质。而且可节省薪柴,提高獠丝功效,“五人当六人之功”

当前的世界就好比三介,人。甲乙丙:表西方,不代表殖民地丙代表大三个人都各自持有一块蛋糕和一枚金币,原本相安无事,有吃的也有花的。后来甲对乙发动战争,把乙干掉,夺了乙的蛋糕和金币。甲干掉了乙,但是却无法干掉丙小因为丙很强壮。于是甲提出用一枚金币换丙的蛋糕。丙不干,要求两个金币换一个蛋糕。于是甲同意了,用两咋,金币换走了丙的蛋糕。这样,甲拥有三个蛋糕。而丙拥有三个金币。很快,丙发现自己饿了。却不舍得拿金币去换蛋糕,更死,要面子不去当强盗抢甲的蛋糕。于是丙逐渐的瘦弱下去,不再强壮。最后结局便是甲最终打败了丙,将丙的金币拿走。

那潜楠深知这种死循环经济的坏处,于是他采取的则是小规模贸易顺差的策略。

江南仿织工通过对有脚踏绳车的改讲,为一人用手索绪添绪。用脚踏动踏板,回转丝鞋。这种绳车是当时江南通用的绳丝工具,比以前的手摇便车以及二人对像的”蜀丝车要先进,劳动生产率也较高,“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关于继绳丝以后进行的调丝、仿纬,整经,浆经等各道工序,其所用机具及操作方法,

辽东都督府最先进的丝织机是“花机”花机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大型提花机。工匠据“花本”可织出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纹饰图案。

其中有些部件的设计是很巧妙的,令邓浩楠这个后来人都砸舌不已。

如“机架巾部的叠助木,其打纬力是切向分力,且能调节力的大这样可使一机多用,以扩大织物的品种范围。花机在辽东府、台湾府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主要用来生产各种高级丝织品。花机又称大机。另外还有一种小机,称为腰机。“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屁之上,故名腰机。台湾府织工林洪创制一种新型织缎机,称为“改机改机故用五层”林洪“谓吴申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段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是对以前福州织缎机的重要改进,简化了织机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还有轧花机,称“赶车”这种赶车是一人右手转动曲柄。右足踏动踏板,左手喂添棉花,使用方法和工作情形与搅车大致相同。仿车通常是三继纱锁。“凡织工能者,一手握三管,仿于铤上”使用了四罐、五罐仿车。这种多继脚踏仿车的出现反映了仿纱技能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