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海上马车夫 > 第439章地方经济危机

第439章地方经济危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样一来,帝国工商业最繁华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可以直接从殖民地获得更加廉价的工业原料,从而造成帝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大量种植园出现亏损情况,甚至很多原料滞留无法运出去。

殖民地的廉价原料冲击着帝国国内的种植园经济,很多省份的参议员已经就这个问题提交地方议会审议,并上报中华帝国上议院知晓,帝国内阁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新上任的内阁首辅大臣顾明哲最近已经被一连串的经济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帝国政治清明,军力强大,因此内阁从不担心国防问题。一个没有强大对手的国家,他的经济问题便成为了首要问题。

帝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以前就是传统的封建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需要政府操心。政府只管收税,其他问题都不必担心。

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帝国对外发动一连串的殖民战争,掠夺大量的财富回国,帝国国民成为全球最高人一等的民族。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帝国国民不再从事低下职业,全部由奴隶代替。传统的封建经济也因此改变,转为资本主义经济和奴隶制经济的结合体。

外国人移民澳大利亚之后,他们的国籍也相应的变成中华帝国属澳大利亚国籍,成为中华帝国大家庭的一员。对于饲养牲畜发展羊毛产业,外国人显然经验丰富,他们的加入促使澳大利亚羊毛产业快速发展。由于澳大利亚出产的羊毛质地上乘,很快就进入中华帝国国内市场,引发国内很多纺织工业公司向澳大利亚投资,并派遣更多的人员进入澳大利亚从事羊毛产业。

国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跟风,当澳大利亚的羊毛大规模进入国内后,刺激着国内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大量的纺织产品进入市场,价格越来越低廉。原本很多国内家庭奉行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对着纺织品价格的暴跌,这种个人纺织物品迅速被排挤出市场。

而以前的国人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中,耕作一项已经换成了奴隶,大量的奴隶从事农场、牧场以及其他工作,国人都摇身一变当成了地主。

这样一来,支撑中华帝国传统的封建制经济迅速被资本主义经济和奴隶经济所取代。

在帝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达,以海上贸易和造船工业带动工商业高速发展。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奴隶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那里地广人稀,大面积的耕地、牧地和深林需要开发,因此大量的奴隶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庄园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帝国没有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神武十五年,中华帝国上议院提请皇帝下旨永远废除农业赋税后,工商业赋税成为了帝国财政收入的支柱。

而内阁每年都要进行年度财政预算,预算的资金取决于当年的工商业财政收入,如果工商业经济景气,那么财政收入自然高,如果工商业遇到困难,发展不景气,那么直接影响帝国的财政收入。

因此,内阁不得不时刻操心国内的工商业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各省地方参议院和中央下议院的话题基本上都围绕着“经济”两字展开。

“内蒙古、中蒙古和外蒙古三行省今年预计超过一万吨羊毛滞销,东北六个行省、华北四个行省的粮食积压超过五百万吨,粮价降到了五十银元每吨都没人要……”

顾明哲拿着一份来自下议院报告,同成基、倪元璐、王承恩三人单独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西部和北方的原料源源不断的输送至东部和南部工业区,促进帝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华帝国政府耗费巨资修建的战备公路网是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第一功臣,通过公路网,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牧林业产品才能够快速进入东部和南部的工业发达地区,换取资金。

然而,比起海运,帝国的公路运输成本还是过高。随着东部和南部工商业高速发展,对于工业原料的需求成指数上升,依赖国内供应已经远远不够,且成本高。

因此,工业原料开始从殖民地大规模的进口,其中重工业原料基本上从墨西哥运来铅、白银,从吕宋运来的硝石、铁矿石等。轻工业原料基本上采购自夏威夷的蔗糖、巴布亚的香料、台湾府的生丝,缅甸越南的玉石原料,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的羊毛等。

由于中华帝国的殖民地奉行奴隶制度,因此殖民地经济亦是以奴隶制经济为主。大量的奴隶劳作的矿山、农场、牧场、林场、渔场等种植园经济区生产出大量的廉价的原料,这些原料基本上都是向国内输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